孔雀东南飞,凤凰高枝栖,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这是经济规律,也是人口流失地区的无奈。
欠发达地区如何留住人尤其是青壮年,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另外,如何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也是各地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和难点。
▲会同县美丽的山水。
在怀化市会同县,除了发展县域经济这个重中之重外,还“侧面”发力,从服务好“人”着手,以“五个家门口”工程做好民生服务。
通过做“家门口”文章,借力“一老一小”,留下“年富力强”,布下了一盘推进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玲珑局”。
让“一老一小”生活舒心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是在外游子最大的牵挂。
“小县城也要有自己的温暖!”面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只有“386199部队”留守的现状,会同县委、县政府认为,服务好这部分人就是在为百姓做实事,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具体来看,老有所“医”、幼有所“教”,是两个关键发力点。
2023年9月中旬,家住会同县冲脚羊村54岁的蒋大姐,因突发头晕、胸闷、心悸,住进团河镇中心卫生院,在会同县人民医院派驻医师杨义昌的指导救治下,蒋大姐几天后得以恢复。
团河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告诉观潮君,此类疾病以前只能转往上级医院,而患者在转院途中风险较大。经会同县人民医院派驻医师,团河镇中心卫生院对这类危急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有明显提升。
而这些,得益于会同县“家门口看病”工程的实施。
▲会同县人民医院全科主任杨乾在团河分院指导全科查房。(图源:会同县人民医院)
2023年,会同县人民医院先后与湖南省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与团河中心卫生院、堡子中心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在对口支援、上下转诊等方面深度融合。
截至2023年11月,两家试点卫生院门诊量同比增长15%。全县县外就诊人数同比下降5%,县人民医院完成三四级手术较去年同期增长21%。
今年,会同将启动县人民医院省级边界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推进“家门口看病”工程。
如果说“家门口看病”是为了更好照顾老人,“家门口上学”则是为了呵护好孩子。
▲“家门口上学”工程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图源:会同县融媒体中心)
为了让孩子们就近、安心上学,会同除了对部分学校改扩建外,还优化乡镇学校硬件设施,特别是实施“家门口乘车”工程,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生的出行问题。
寒冬的夜晚很冷。20时30分,在会同县林城镇中学校门口,20余辆公交车整齐排列,等待着800余名学生。晚自习放学后,这些公交车开往相关小区和镇、村,送学生们回家。
▲“定制公交”在校门口接下晚自习的学生回家。(图源:会同县融媒体中心)
“以前晚自习后,我总担心搭不到车回家。现在,一出校门就可以直接坐公交车回家,安全又方便。”林城镇中学学生杨麓霖说。
不仅学生高兴,家长也放心。
▲“家门口乘车”工程实施以来,会同已实现乡(镇)、建制村通畅率100%,行政村通客班车率100%。(图源:会同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会同县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推进过程中,在城区多所学校开通“校园定制公交”,早晚免费接送学生;同时,为交通不便的村寨推出了“定制公交”接送学生,基本上解决了城乡学生上学交通不便的难题。
让青壮年有用武之地
安顿好了“一老一小”,作为主力军的青壮年更不能忽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为了精准识别青壮年的就业需求,2023年,会同县人社局开发“就业立交桥”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平台,采集了县域内22.44万名适龄劳动力的择业需求和35家企业用工信息,分门别类做好岗位推送,解决了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说起“就业立交桥”,蒲稳侗族苗族乡阳溪村的杨华能很有感触。
2023年,杨华能因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加之父母年迈,在浙江一制衣厂工作多年的他,于2022年底返乡。村人社协理员张菊秀将其信息录进了平台,当她看到会同享同实业公司招聘员工时,就想到了符合招聘条件的杨华能,于是将信息推送给了他。
而为了打消像杨华能一样求职者的疑虑,乡里还安排免费车辆,带着大家到企业实地参观。
如今,杨华能已入职享同实业近一年。既解决了工作问题,家里人也得到了照顾,他心里很踏实。
▲近两年来,随着享同实业等企业入驻,会同县更多的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图源:会同县融媒体中心)
为了能让“杨华能”们能安心在“家门口就业”,会同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对已在园区就业的人员,给新入职员工发放一次性稳岗补贴500元;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可申请在县城或县城周边学校就近入学;对上晚班的企业员工子女,实行课后托管教育,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此外,会同县人社部门还主动协调,新开通2条公交专线,解决企业员工上下班不方便的问题。
留下就业人员,还要稳住创业人士。
马进是会同人,曾担任上海一家集团的区域总经理。
2022年10月,他响应家乡号召,返乡创业,成立湖南融憬竹业发展公司,成为会同县“回归经济”队伍中的一员。
▲返乡创业人员马进创立的公司,其产品已通过中欧班列销往国外。(图源:会同县融媒体中心)
同马进一样,在深圳创业20多年的杨艳辉,2016年回到老家会同,投资5000余万元成立湖南新有爱农业公司,为当地创造了460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会同县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一系列举措让人看到了会同的留才诚意:
“五个家门口”工程,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家门口上学、家门口看病和家门口乘车,解决了创业者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会同县还出台《支持返乡创业二十条措施(试行)》,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了创业者实惠,并多次组织人才技能培训、高校专家团队下乡进村入企进行技术指导,为创业者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在打造人才工作的“政策梧桐”下,会同先后吸引了“高精尖缺”人才100余人,带动就业上万人。
随着怀化国际陆港等有利因素的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会同,这也给当地留住青壮年增添了“筹码”。
当前,会同县的“五个家门口”工程已初见成效。会同主抓该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观潮君,各工程都在深入推进,同时,另外几项民生工程也正在规划,计划和“五个家门口”工程协同推进,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城镇建设。
小县城如何留住人才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为给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聚人气、揽人才,会同从一件件民生实事做起,近年来,返乡人员逐渐增多,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细看会同的“五个家门口”工程,观潮君发现其自有一套留才逻辑:
首先,点燃青壮年想留的念头。对于打工人来说,工作最终是为了生活。会同县的“五个家门口”工程,让青壮年群体有了更多选择。留在家乡,虽然收入上可能略有减少,但能够更好地照顾家人。如果能留家乡,又何必背井离乡。
其次,拓展青壮年能留的空间。留下来总要能做点什么,如果不能养家糊口,那也留不长久。会同的“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就是为了让青壮年群体留在家乡也能找到用武之地,把日子过好。
▲近年来,会同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面貌逐渐凸显。
再次,营造青壮年愿留的氛围。生活在当下物质丰盈的年代,年轻人追求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有精神上的满足。选择留在一个地方,看中的不只是经济利益,还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民性。会同“五个家门口”等亲民便民举措,能让更多青壮年感受到“纵使他乡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最后,释放充分尊重个体自主选择去留的包容胸襟。平心而论,会同作为欠发达地区,很多方面比不上沿海甚至省内长株潭。心怀理想、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更渴望去大城市见世面、搏前程。对此,会同县委、县政府也很支持,“五个家门口”工程的实施,其实也是在告诉年轻人:你只管在外奋力拼,家里我为你照顾好。他日,若你厌倦漂泊,家乡会一直是你的“港湾”。
小县城如何留才?会同的“五个家门口”工程做出了探索,一件件为民实事让青壮年群体看到了会同县的诚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在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