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上闯出新路子
会同县委书记 伍罕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走乡村善治之路,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新举措,切实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数据赋能,实现乡村治理智慧化。不断完善乡村数字治理系统,用好用活会同县乡村“智理”平台,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办、乡镇主责、村居主抓、群众主角”,坚持法治+德治+智治,坚持“治理+监督+服务”一体,以“清单制”+“积分制”+“红黄绿三色管理制”为路径,将爱党爱国、平安乡村建设、家庭家教家风、经济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明实践、林河田长制等乡村治理重点内容形成正、负面清单,并以积分方式实行绿牌、黄牌、红牌管理,与物品兑换、集体分红、公益援助、银行授信等挂钩,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通过实施线上“积分兑换+集体经济积分分红+金融积分贷款与授信”,线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村规民约”模式管理,实现乡村在治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强化自治。
坚持载体创新,实现乡村治理多元化。引“三源共治”增法治效能。结合一体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解110”作用,认真落实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机制,村(社区)每周召开一次民情例会、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重点时期每天巡逻防控、全面排查,做到“三源问题”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推“网格化”管理提自治水平。对全县408个综治网格、3416个“微网格”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选优配强网格长,充分发挥党员小组长、统战小组长作用,落实党员小组长、统战小组长包片联户责任制,结合“五个到户”等行动,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强“边界联防”构共治格局。充分发挥15个县域边界联合党总支和联合调解委员会作用,全面推行“党建共抓、服务共担、矛盾共调、文化共融”治理模式,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村务联议、产业联兴、稳定联保,着力解决跨区域基层治理难、边界纠纷调处难、村级规划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实现边界地区发展“1+1>2”的倍增效益,打造边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五村同创,实现乡村治理连片化。以地域相近、资源相同、产业相连、发展相融的堡子镇上坊村、黄旗村、胜溪村、茶冲村、堡子村五个村庄“抱团发展”,实行“五联五共五创”,整体推进五村建设,积极争创党建引领示范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区、乡村治理示范片区、村级集体经济培育示范片区和平安乡村示范片区。抓组织联建,共聚党建合力。充分发挥五村党支部以及党员小组长、统战小组长和监督小组长作用,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方式,创新组织设置,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推动5个村联动协调发展。抓产业联培,共促群众增收。依托各村优势,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杂交水稻制种等产业,积极探索万亩油菜花节、帐篷节等乡村旅游新“热点”,打造“生态种养+节庆活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新模式,织就产业发展大网,形成集中连片示范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抓人才联育,共集发展动能。在“引”“育”“留”上下功夫,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乡土人才队伍。抓生态联治,共建美丽村庄。从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连通村域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整体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聚集区。抓文化联融,共筑精神家园。大力弘扬阳戏文化等非遗技艺,修缮保护红军桥等历史遗存,深入挖掘村庄人文内涵,其中,黄旗村以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愁乡韵为主题;胜溪村突出旧貌新颜、瓜果飘香、家庭农场;茶冲村发挥稻作文化、农耕文化底蕴丰富优势;上坊村实现荷塘月色和清廉家风相映生辉;堡子村积极探索月饼文化、商贸文化元素等。
坚持综合施策,实现乡村治理系统化。围绕打造“规划好、投入少、能复制、认可高、可持续”乡村治理新模式目标,多管齐下,突出抓好环境美化、人文改善、产业发展。着手于人居环境美化。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厕所革命”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工作,积极创建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团寨、美丽庭院,打造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靓丽画卷。着眼于人文环境改善。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法治、德治、自治,营造公平、公正的乡村人文环境。着力于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的优化,不断吸引农村能人、外出务工人员、乡贤返乡和社会资本发展适宜的乡村产业。运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新模式,聚焦新能源、绿色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先进制造、医药大健康、生态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示范点,建设坪村红色文旅、连山中医药、宝田茶韵、堡子月饼、金竹楠竹等特色小镇,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确保群众有稳定收入、村集体“有米下锅”“有钱办事”。从而实现通过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来带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走出一条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互融共进”的新路子。
来源:红星云
编辑:李偲
校对:彭卓珺
责编:刘凯敏 陈志虎 邓鑫 胡蓉平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