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20日讯(通讯员 付俊华)春节临近,年味渐浓。1月18日上午,在“全国唢呐文化艺术之乡”——会同县沙溪乡,擅长唢呐的传承人们现场奏响“乐器之王”唢呐,以独特的非遗艺术喜迎新春。
一大早,村门口围满了乡亲们,唢呐声、老奤鼓响彻上空,几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乐器师傅们正在给村民们表演沙溪特色的唢呐节目,“听说今天有唢呐表演,我们特意出来看看,也来凑凑热闹。”前来观看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到节日,村里都会举行唢呐表演,村民聚在一起,听听‘乐’,唠唠家常。小朋友点起鞭炮,热闹非凡。”
“沙溪唢呐”是以会同县沙溪乡为核心、广泛流行于周边县市的民间唢呐艺术。沙溪乡以其独特的唢呐艺术,1998年被湖南省文化厅誉为“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誉为“全国唢呐艺术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12月,怀化市人民政府批准“沙溪唢呐”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会同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唢呐一出,百乐让路。唢呐一响,燃爆全场。我自己是学习音乐专业的,特意从县城过来,看看我们会同的唢呐表演,感受传统的唢呐技艺。”游客粟先生在现场感受到了热闹的过年氛围。
(张镭摄)
“沙溪唢呐”自明朝开始从贵州传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前后传承已有23代。“沙溪唢呐” 在会同民间音乐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婚丧嫁娶、喜庆佳节,甚至劳动生产都少不了它。“沙溪唢呐”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沙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光有唢呐还有独具特色的吊龙舞。”沙溪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肖定安向记者介绍到,今年以来,沙溪乡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入手,组织实施“非遗进校园”品牌工程,确定沙溪中小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我们以童心拾‘遗’——小小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为契机,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设立‘唢呐学堂’等多形式活动,将非遗文化‘搬’进校园,厚植非遗文化传承沃土,惠及沙溪中小学生超3000人次。”
(张镭 摄)
沙溪唢呐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有《凤凰阁》《小桃红》《花好月圆》等热情欢乐的曲调,专用于办喜事吹奏;新年前一天吹奏《百鸟朝凤》《家家岁》,象征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老人寿诞,则吹奏曲牌婉转、充满情意,祝贺老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寿》《百年长寿》;旋律低沉、包含悲伤的送葬哀乐《蜂蜜过坳》则寄托人们对死者的绵绵哀思。同时,还有表演性逗乐的唢呐曲牌,能模仿山村野鸟、鸡、鸭、牛羊等家禽的叫声,听起来幽默风趣,倍受苗族人民喜爱。
“下一步,沙溪乡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创新举办品牌活动,借力新媒体传播矩阵,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全力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沙溪非遗画卷。”会同沙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红波告诉记者。
[责编:许诺]